公司动态
2012-09-25《医药经济报》专访KBN总经理戴晓畅博士:只钓稀有的鱼

 

 

戴晓畅:只钓稀有的鱼

 

 

■医药经济报记者 唐学良

 

 

 

(全文转载自2012年9月24日《医药经济报》对KBN总经理戴晓畅博士进行的专访)

  

在骄阳如火的整个7月,他于全国各地奔波近20天,每天来往奔波于各种项目商谈和实地考察,诚所谓人在商海、身不由己”。

      7月的最后一天,记者在昆明闹市一栋崭新的写字楼内见到了这位月度劳模”——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下简称KBN)总经理戴晓畅。高健的体格、小麦的肤色,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健康,这与他酷爱的帆船、摩托艇、冲浪等运动有关。

      他应该很享受在水上乘风破浪、自由开拓的感觉,而这似乎也在为他不断前进着的人生轨迹做了很好的诠释。从中学教师,到海归博士,到名校教授,再到药企掌舵人,身份标签的变化记录着他一次次的完美蜕变。

      而今,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多年商海的历练,让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有着高深学术科研造诣,同时又深谙医药行业,能带领企业一路顺风顺水快步发展的业界精英。那些跋山涉水的经历,也更加丰富和坚定了他对于普及全球医药成就”这一企业理想的了解和守护,并与他让中国人吃上好药、放心药的个人理想完美融合。

      显然,要达到普及全球医药成就这个极具挑战的世界级目标并非易事。他冀望KBN发挥自己既懂国际市场、又擅国内市场的双重优势,在世界先进医药企业与中国市场之间担当桥梁,进而将全球医药成就变成所有人的健康成就,为中国人分享全球性的医疗水准贡献自己的力量。

      1026日,KBN将迎来20周年华诞。过去20年,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该公司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05年,戴晓畅刚进入公司时,销售规模只有1亿元左右,去年已近5亿元,短短6年时间翻了几番。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戴晓畅用了一个数字简而概之——“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远,戴晓畅表示还将继续一边在KBN实业践行,一边在云南大学教书育人的双面人生”。在他看来,生活就像解方程,只要还觉得有趣,就还会这么一直解下去。

 

 

 

  

 

 

 

   个性渔夫成长史

 

 

  1983~2000年:执教,求学

  出国学习是为了回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他深爱这片土地,除了去美国留学的8年,他的根始终深深地扎在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

  戴晓畅最初的职业是一名中学教师。那是1983年的事情了,当时刚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他,开始了在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为期两年的执教。此后,他便带着满腔学习渴望,投入第二次学习旅程。正是这次出发,让他走上了一条科研的道路。

  他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与几位同学研制出了继生长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大类植物激素之后发现的第六类植物激素云大—120”,并成功说服当地政府将其产业化,云大—120”至今仍是广泛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这一成果建立了他深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信心。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深造,1991年,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值得一提的是,他选择了享誉世界的顶级研究所——美国史克利浦斯研究中心。凭借出色的研究经历和专业背景,他成为当年全球20个幸运儿之一。

  生活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无法预知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初抵太平洋彼岸时,踌躇满志的戴晓畅也遇到了不少语言和学业上的困难。出国前,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到国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最聪明、最努力、最好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学生比你更聪明、更努力的大有人在。相比而言,我们只能算中等,甚至中等偏下。”带着这种明显的失落感,戴晓畅用好几年的时间奋起直追,才逐渐找到并重新建立自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从史克利浦斯研究中心毕业后,戴晓畅转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体外进化技术研究开发可用于生物治疗的核酸酶。凭借国内的积累和美国学到的新本领,他取得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先实现用核酸酶断裂肽键,为以核酸酶为手段的新一代基因治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后来,他还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该成果。

  在国外科研机构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他决定回国。出国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回来。戴晓畅说:隔着太平洋,感受国内的变化,就如同刘禹锡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对我来说,这还不够,我希望回国亲身参与这个过程。

  2000年:执教,兼商

  一个渔夫的偏好

  2000年,戴晓畅收拾行囊回到故乡昆明,在他曾经就读的云南大学执教。期间,他创办了云南大学药学院,担任首任院长,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带领团队取得重大进步:获得国家博士学位点。他无疑是热爱教师这份可以改变他人内心甚至是一生轨迹的职业,在科研领域和三尺讲台上的默默耕耘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满足。

  在云南大学期间,他被派往云南大学旗下上市公司云大科技担任董事长,开始了他从科研跨界企业管理的生涯。事实上,云大科技原本就是以戴晓畅与几位同学的研究成果云大一120”产业化为主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戴晓畅回国归来出任公司董事长,可以说是顺理成章。这样的机遇也正是在美国这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接受了8年熏陶的他所渴望得到的。国内研究工作进程比较慢,许多时候都在等待验证;而管理企业截然不同,你做的每一个决定,是对是错都可以立刻得到检验。

  后来,云南大学决定从上市公司中撤出,戴晓畅替学校完成了这一使命,将学校所持有股份转让给其他机构,随后卸任云大科技董事长职务。彼时,他已经归国5年,在掌舵云大科技期间,已带领云大科技介入医药领域,成功收购大连高新,投资沃森,将医药发展成云大科技的重要产业之一。对医药业经营不再陌生的他,此时已被另一双眼睛紧紧盯住。

  这双眼睛正是在四处寻找总经理合适人选的合资药企KBN。戴晓畅最终被成功说服,愿意自一级,从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成为KBN的总经理,这一决定不是因为该公司给出了多么优厚的待遇,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出于他的个人偏好”。

  戴晓畅跟他的员工讲过一个渔夫的偏好这件对他触动极深的真人真事。“Barry Sharpless 是我读博士时给我们上有机合成的老师之一,那时他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已经名满天下。生长在河边的Barry从小喜欢钓鱼,但对于钓鱼的成果,Barry有着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偏好。他把渔夫分为两类;一类人以所钓的鱼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成果,另一类人以所钓的鱼的重量论成败。而Barry与他们都不一样,他只喜欢钓那些稀有的鱼!

  在他看来,KBN也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追求品质的垂钓者,这一点深深吸引着他。而他,希望能将这种企业气质发挥到极致。

  2005年:调整

  6年销售规模增4亿

  KBN成立于199210月,是云南省第一家中外合资制药企业,合资外方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制药公司以色列梯瓦公司。依托雄厚的国际背景,KBN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云南省第一家、全国最早一批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的企业;中国最早引进和推广口服青霉素阿莫西林的企业,其蓝壳”阿莫西林是云南省屈指可数的具有全国品牌知名的西药之一;中国最早普及骨质疏松治疗概念的企业;云南省最早在缅甸建立合资制药厂的企业等等。

  2004年,KBN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公司前任总经理去世多时,继任者迟迟没有合适人选,在依靠阿莫西林单一品种连续成长10余年后,公司的发展出现瓶颈,经营出现重大危机。2004年,贝克诺顿阿莫西林的销量下跌至4000多万元,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戴晓畅的到来为这样一家曾经辉煌、眼下却徘徊于崩溃边缘的合资药企带来了希望。

  作为一名具有高端学术知识、研发经验的学者,以及有着丰富经营管理阅历的资深企业家,新官上任的戴晓畅对KBN的经营战略、管理、品牌、市场销售等策略进行重大调整,利用公司的国际合作基础、市场网络优势、质量管理优势,引进新产品、加强学术推广、开拓渠道OTC市场、推行机构改革、实施品牌规划,企业在短短两年内产生了明显改变,在全国医药行业普遍亏损的严峻形势下,2005年、2006年持续稳步发展,2007年第一季度销售创15年新高。戴晓畅的经营管理才能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去年,KBN的销售规模接近5亿元,这是2005年戴晓畅刚进入公司时的近5倍,这一成果只花了短短6年时间。即便今年国内医药工业增速放缓,外部经济环境也相对疲软,戴晓畅对今年的销售收入增长较为乐观,预计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销售规模将接近6亿元。

  2007年:品牌

  找到可持续发展良方

  商界有一条公开的秘密,企业致胜多与领导者个人魅力有紧密联系。戴晓畅认为:企业的领先有时只是藏而不露的荣誉,产品才最贴近百姓。鉴于中国医药市场环境和国内医药研发现状,戴晓畅2007年为KBN开出了普及全球医药成就”的可持续发展良方。

  对于广大患者和消费者而言,真正的医药成就,不仅是一种新药被发明,而且是一种好药被普及。戴晓畅认为,尽管每一年,学术研究的成果在不断地刷新世界医学、医疗领域的记录,全球数以万计的新药被研制出来,然而真正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却屈指可数。无论客观形势如何变化,KBN的心愿始终是利用自身优势,普及全球医药成就。

  普及全球医药成就就是通过不断引进和代理国际知名品牌的药品,将全球优质好药优先解决方案推介到中国市场,实现全球一致的健康标准的理想,让更多中国医患分享全球性的医药成就。这也正是KBN过去20年一直在做并且擅长的事情,借此树立了公司在全国口服抗生素、骨质疏松和骨关节药物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在儿科领域的专业品牌知名度。

  为了更好地普及全球医药成就,让更多人分享到KBN努力的成果,戴晓畅聘请了专业公司进行品牌规划,系统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并于2007年推出贝克医生服务品牌,以贝克医生”品牌为基础,建立了面向消费大众的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医生的专业性互动平台。

  2012年:冲击

  欣赏剩者为王

  他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必须要有。对制药企业来说,就是优质、有疗效的产品。只有产品疗效确切,且优于竞争对手,普及全球医药成就”的品牌愿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今年4月,问题胶囊事件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时,KBN的胶囊产品在几次大检查中都安然无恙。戴晓畅认为,这并不值得骄傲或宣传,制药企业就是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做到这一点理所应当。为此,他们按照全球标准要求自己。我们不仅接受中国的检测,也接受外方的检测,每年都要质量巡检。同时重视对上游厂家的遴选,为KBN提供胶囊的是国内优秀的胶囊生产商之一苏州胶囊,重视对上游合作伙伴的审计工作,确保源头安全。

  自招投标政策实施以来,低价竞标成为主流,这让不少产品优质、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低价招投标最终将使最好的企业远离医药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怪现象,也可能带来权力寻租。戴晓畅表示:好药是整个医疗市场最根本的驱动力,政府应该要满足这个需求。”他建议招投标政策还是应该回归质量优先的标准。

  最近,戴晓畅正在为公司的20周年华诞而忙碌。